加沙地带的事儿闹大了。
上个月(2024年5月),以色列军队的大规模行动不仅覆盖了整个加沙,火力更是直接怼到了巴勒斯坦总统府和他们的国防设施。
联合国安理会白纸黑字记录下来(第2728号决议),光这一轮,就有387个平民没了,国际机构在那边的办公点也糟了殃。
紧接着,伊朗的弹道导弹就飞过去了,人家也不藏着掖着,国家电视台直接点名是“圣城旅”的老大伊斯梅尔·卡尼指挥干的,路透社也报了这事。
这边炮火连天,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够快的。
整整32个国家,二话不说,联合起来出手了。
宣布的内容挺硬核:武器禁运,外加经济制裁。
德国那边挺实在,直接把禁运的军用技术清单都亮出来了,107种,看着就挺全乎。
法国更狠,动手冻结了3家以色列军工企业的资产。
相比之下,老美——美国国务院的表态就显得有点“微妙”了,强调以色列有“自卫权”,不过后面也加了句但书,说自卫也得按国际人道主义法来。
要说这场冲突的后果,那可不止是炸几个地方那么简单。
中东那块棋盘,正在因为这事儿被重新洗牌。
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动作就挺说明问题。
沙特阿拉伯在联合声明里临时加了“立即停火”这条硬要求。
阿联酋也利索,原本跟以色列谈自贸协定的,立马不玩了。
俄罗斯那边的专家分析认为,阿拉伯国家现在明显在搞一套自己的安全协调机制,不打算什么都指着西方了。
他们2023年整的那个“联合海上特遣部队”,成员国已经呼啦啦增加到14个了。
法律这块战场也打得火热。
国际刑事法院那位检察官卡里姆·汗,5月份就提交了关于战争罪的初步证据。
现在大家争的最凶的,就是《罗马规约》里那个“比例性原则”到底该怎么用——说白了,用多大劲儿反击才不算过分?哈佛大学搞国际法的专家玛莎·米诺在《外交事务》上写了篇长文,点出个关键:这事儿又把1949年《日内瓦公约》里那些关于占领区义务的老问题给翻出来了,不同解释差别大了去了。
战场上同样有新变化。
以色列那个著名的“铁穹”防空系统,以前拦截率多牛啊,能达到90%,这回居然掉到了76%。
哈马斯那边呢,用的新型火箭弹“亚辛-105”,命中率反而蹭蹭涨了12个百分点。
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更显示,伊朗的小动作不少,通过一些中间国家,往抵抗阵线塞的无人机数量,一年里就爆涨了210%。
这仗打到现在,越来越像一个信号:技术代差的优势在缩小,“非对称对抗”的门槛正变低。
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5月份的一次讲话里说得斩钉截铁:“生存权不受投票权限制”。
他还特意搬出了2004年国际法院的一个咨询意见来背书,那里面说隔离墙不算吞并领土。
巴勒斯坦那边,总统阿巴斯也没闲着,给联合国秘书长递了厚厚的文件,要求动用《防止及惩治危害种族罪公约》里头第9条规定的强制仲裁程序。
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回应外界关切时挺坦诚,说美国的武器转让审查确实包括人权评估,但“盟友的安全需求有优先性”——这话翻译过来,就是盟友的安全考量可能会压过人权的审核。
看看这些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:
加沙地带的情况用“水深火热”形容不为过。
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说,当地110万人陷入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境地,这比例吓人,占了当地总人口的93%。
仗打完了怎么重建?世界银行的预测是笔天文数字,光重建成本就可能超过180亿美元。
红海那边因为战事受到牵连,航运一停摆,全球的贸易成本“啪”就上去了15%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,这事值得大家高度警惕。
目前能不让冲突像野火一样烧开,主要靠这三根柱子撑着:
美国和俄罗斯的国防部长热线一直通着,这很关键。
还有个角色挺有意思,卡塔尔悄悄变成了加密情报传递的重要“中转站”。
埃及拉法口岸成了生命通道,运进加沙的援助物资现在平均每天达到115车次。
这个数比冲突前可是实打实地涨了40%。
南非等16国联手把以色列告到了国际法院,案子挺重,要求法院裁定以色列必须履行《防止及惩治危害种族罪公约》规定义务。
这给冲突加了道法律紧箍咒。
黎巴嫩和以色列干了一仗,那会儿停火谈判花了17天,最后靠联合国1701号决议搞出了缓冲区,弄了个“驻黎临时部队”(UNIFIL)在那盯着。
但眼下这冲突,复杂程度比当时可厉害多了。
数数参与的力量,大大小小得有34方。
更有意思的是,现在打仗的人里,外来的能占到18%左右,典型的“混合战争”,头绪多着呢。
佳禾资本-配资公司100强-配资炒股推荐几个网站-个人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